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正文

《中國文學批評史》解讀

發(fā)表時間:2011/11/30 20:40:32

《中國文學批評史》解讀

一、本書的理論框架
現(xiàn)在的中國文學批評史這一門學問,是在近代以后,才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尤其是在五四以后,借鑒西方的文學批評觀念,中國研究文學理論的老一輩文學家們開始了利用西方的分析手段和方法,來整理中國自古以來存在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材料,構建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學理論學科。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文學,相比較于小學、經學、史學這些學問來說,一直都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那么,批評文學的學問便是小道了。所以,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悠久,文學批評的歷史因而也很悠久,但是,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家卻沒有多少是專門研究這門學問的,大多都是在自己的本行之外,將文學批評作為一門附屬的研究門類。盡管似乎有那么多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是做文學這個專業(yè)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些人所處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今天我們對于這些人的刻意渲染,以至于這些人在現(xiàn)世的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59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西方的視角、方法,來研究我們既有的材料,將西學以為形而上的道,將存在于一切典籍中的文學批語史材料搜集出來,加以整理,構建成為一門獨立的文學批語史。至今,這門學科從建立到完善,也不過四、五十年的時間,還有大量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發(fā)展到現(xiàn)在,正如序言所言,“上世紀90年代初,一批有灼見卓識的當代文學理論家,提出“古代文論中國轉換”的命題,他們將我國古代文論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理論、外國文論并列為21世紀文學理論建設的三大資源!睆倪@一種判斷中,我們不難看出:理論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所以,不可避免地,就中國古代文學批語史這一學科而言,西方文論在其上的烙印正在逐漸加深。
  這本教材就是一個絕佳的范例,無論是理論框架,還是材料的處理,都能夠看出一種根植于西方的方法。所以,我也順著這種思路,將這本書的框架大致總結和歸納了一下。這本書一共有八章,以朝代為序,將中國文學批評分成了八個大的時期,從先秦一直到近代。共有三十九個小節(jié),每個節(jié)著重講述發(fā)生在這個時期內的文學批評事件中,那些影響力比較大的、通行的或是建樹性質的“一家”的觀點,當然,這里的“一家”既可以是一個學派,同樣也可以是一部著作。又將每一家的觀點分割為若干個大的知識點,全書共計152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就是這一家的一些文學批評的觀點。在講授每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又先將這種觀點先提出并闡釋,再摘取部分原始文獻進行分析,以為佐證。分析材料也能夠符合中國學問的特點,從訓詁入手,先釋義,再發(fā)揮。結構嚴整,篇幅得體,條理明晰,且將中國千年以來的文藝觀念統(tǒng)統(tǒng)都進行了羅列和闡述,詳略得當,程度適中,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二、《中國文學批評史》淺見
我將中國文學批評的歷史劃歸為了三個大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先秦到兩漢,這是文學批評的發(fā)生論;第二個時期:魏晉南北朝,這是文學批評的形而上學;第三個時期:隋唐之后到清末,這是文學批評的本體論。
  首先是第一個時期,先秦到兩漢這一段時期,我認為,這是文學批評的發(fā)生論。因為,在這個時期之中,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文學批評是個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當時的文學批評者們,大都不是專業(yè)的文學批評家,在他們心中似乎找不到今天我們所共同認識的文學批評的觀念。甚至,他們所批評的,都不一定是我們現(xiàn)在所公認的文學,更多地,這一個時期的文藝批評者們是對于“樂”這一觀念的評述!对娊洝愤@樣的文學作品也同樣是屬于“樂”的范疇。而且,批評對象是什么呢?是作家么?是作品么?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么?是讀者對于作品的接受么?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也無須知道。所以,這個時期的文學批評,既有對于作家的,也有對于作品的,也有對于接受_的等等;既有創(chuàng)作發(fā)生論,也有創(chuàng)作論,也有文本接受論,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不成系統(tǒng)的散亂的殘章,分散于只言片語之中。甚至有的所針對的對象根本不是對于文學的批評,而是關于當時的禮節(jié)、風俗、政治、哲學。但是我們能夠從這些只言片語之中找到背后所蘊含的一種文學批評的理念,所以這個時期的文學批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學批評。這個時期的文學批評的特征就是:只言片語的散碎累積,文學批評的觀念不明晰 ……(未完,全文共3326字,當前僅顯示168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中國文學批評史》解讀》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