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正文

我看“公眾考古學”——及我對公眾考古網(wǎng)站設計的看法

發(fā)表時間:2013/6/16 19:26:42

我看“公眾考古學”
——及我對公眾考古網(wǎng)站設計的看法
【摘要】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于一切似乎都充滿了“娛樂化”的趣味,很多所謂“快餐化”的東西開始獲得公眾歡迎,而那些曾經(jīng)身處書齋之中的學問能否能引起公眾的關(guān)注。特別是現(xiàn)實性特別強的考古學,當前我國眾多的考古遺址也面臨著諸多保護的問題。
本文從考古學的定義入手,談了作者自己對于公眾考古學的看法,同時,發(fā)表了作者對于“公眾考古學”的意義的看法。而最終這些概念的澄清的落腳點是在最后的網(wǎng)站設計上。有信息科學背景的作者結(jié)合自身的技術(shù)知識,從考古學多方位走向公眾的角度對考古學的網(wǎng)站設計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關(guān)鍵詞】公眾考古學 公眾考古網(wǎng)站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考古界曾經(jīng)面臨著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巨大的考驗,各種損毀的行為對于考古工作特別是文物保護工作構(gòu)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當時的考古界采取了一個全方位保護文物的計劃,后來被稱為“公共考古”,通過多種手段特別是教育手段,使得美國的文物保護甚至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如今,中國的文物保護也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于是有很多
……(新文秘網(wǎng)http://m.120pk.cn省略72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須要通過某種方式走向“公眾”,其理由有三:
第一,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對于歷史充滿一種強烈的好奇感,這似乎是人類的天性,但是這種好奇心是需要通過某些手段來激發(fā)的。對于考古現(xiàn)場挖出來的東西感興趣,大眾感興趣的不只是那些新奇的物件,大眾對于文物的來歷和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也很感興趣。這一點可以從以前的評書到現(xiàn)在的流行小說,它們中廣受歡迎的,大多是以文化、歷史為題材,那么假如現(xiàn)在考古學們將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故事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大眾的興致將會被很好地點燃。那些冰冷的、沒有生命的展品并不能激發(fā)多數(shù)人的好奇心,然而在經(jīng)過考古學家們的“解釋”之后通過與公眾的不斷“交流”,公眾將自己的興趣和考古學對于公眾的期許相互契合,從而讓考古學也成為了一種流行。
第二,“我們對于歷史的好奇,常常體現(xiàn)著我們的一種強大的懷舊情緒! 這也許是我們不斷回望過去的又一個原因。特別是我們中國人,我們曾經(jīng)擁有燦爛的文化和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然而這些歷史只能塵封在檔案中,然而我們卻不能親身體會到當初中華的博大。然而,通過青銅器,可以一瞥商周的禮儀制度,通過“汝官哥鈞定”我們可以一窺宋朝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甚至于連史前文明我們也可以通過“紅山文化”“良渚文化”而一睹其繁盛的風采。而將這些文物向公眾展示,公眾的歷史榮譽感的上升,將會使得他們對于考古學在他們心目中重新定位。他們甚至可以看成,這是他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文物走向公眾的進程還仍然十分緩慢。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這方面付諸了很多努力,例如免費開放博物館,但是還是有相當多的人沒有機會一睹文物的真容。
第三,“公眾”不等于“公共”,考古學在我國一開始就是“公共”的事物,投資和支持都來自于政府和國家,然而我們所謂的“公眾考古學”乃是要所有的大眾都參與進來,進而使得大眾成為文物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別是在中國,我們的文物數(shù)量非常龐大,同時文物保護現(xiàn)狀又十分堪憂,那么通過向公眾直接宣傳考古和文物保護的相關(guān)知識能夠使得文物保護工作大幅前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文物保護,公眾一定可以擔當重要的角色。
關(guān)于“公眾考古學”的意義,我在翻閱相關(guān)資料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就是我們要通過不斷地“交流”使得一些誤解得以消除。因為關(guān)于考古的遺物和遺跡的解釋可能牽扯到相當多的利益_和_態(tài)方面的問題,那么我們就要通過“交流”使得考古學的主流意見逐漸來引導公眾,而非是專家、學者跟公眾漸行漸遠。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想挖“秦陵”“乾陵”,但是,我們得到了陵墓主人的準許了嗎?我們自己難道愿意百年之后墳墓遭到盜掘?那些挖墓的提議真是出于研究的嗎?難道就沒有地方政府想借此機會做大旅游業(yè)的野心在里面?
還有我們將那些文物取出后直接放入博物館難道也真是合理的嗎?我看未必,所以近些年誠如高老師所言,就地保護的這種保護方式是越來越主流。而這種觀點我們是否又給公眾宣傳過?有一則材料上說,揚州市曾經(jīng)花了很大力氣將一座大墓整體搬遷到揚州市的博物館,這可了得,暫且不說能否復原,就算能復原,那原址怎么辦?雖然,原址保護不僅僅使得當?shù)氐慕?jīng)濟得以發(fā)展,同時也能更好地保存文物,可是公眾在這件事情上卻鮮有反應。這可能就是我們的“交流”不足的結(jié)果。另外,如果將這些文物都束之高閣,那么能見到文物的人極少,公眾對于文物保護的積極性自然也就不高。
這一點,我們可以舉美國為例。20世紀70年代,整個美國的考古和教育界通力合作,使得考古學的知識在中小學生、大學生開始普及,繼而又在整個美國社會普及。最終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
其實,我一直認為中國人對于考古不是沒有熱情,不是沒有對于文物的關(guān)心,而是他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文物保護的重要性,這一點我們的媒體要特別地擔起這個責任來,因為把考古學家請出“象牙塔”的人是他們。 ……(未完,全文共5770字,當前僅顯示202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我看“公眾考古學”——及我對公眾考古網(wǎng)站設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