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學習講稿: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_理政智慧(上)
彭林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_理政的智慧。
課程前言
我們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有數(shù)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我們文明的進程被打斷了,從此我們就成了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此后的170多年,我們中華民族在艱難竭蹶之中求生存、圖發(fā)展。在我看來,大致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外來侵略,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階段。這個階段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止,從此以后我們國家在政治上、外交上、軍事上完全獨立了,我們的國土上沒有外國軍隊的一兵一卒。
第二個階段,從1949年開始,我們主要發(fā)展硬實力,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chǔ)上,建設(shè)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科技、現(xiàn)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大家都很清楚,一直到我們改革開放,我們現(xiàn)在這個目標不僅已經(jīng)達到,而且遠遠超過了,F(xiàn)在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舉世公認,我們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口皆碑。這個階段是發(fā)展硬實力。
從2012年開始,我們國家已經(jīng)開始進入了發(fā)展軟實力,就是搞文化建設(shè)的階段。第三個階段的開篇非常好,好在哪里呢?我個人體會,習近平同志在幾年當中發(fā)表了一系列的闡述中華文化成就、特色、作用等等的一系列
講話,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做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提出來我們要把發(fā)展新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把它放到和自然科學平起平坐的重要位置來對待、來發(fā)展。我作為一個長期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我相信隨著發(fā)展我們軟實力的重要指標的展開,我們的發(fā)展一定會更有質(zhì)量、更有深
……(新文秘網(wǎng)http://m.120pk.cn省略105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到孩子做得不對就要說,你這是人做的事情嗎,你這個話是人說出來的話嗎,甚至有的會說一些粗話或者畜牲。這個理念在我們中國人當中可以說是深入人心,要做人不做禽獸,這就是讓我們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道路。
人里面分成兩種,就是人的一生要修身,尤其在道德上。完成了道德修為的人,我們?nèi)寮野阉芯,你還沒有走這一步,或者這一步還沒有走完,走得不太好的人叫小人。所以儒家拿君子和小人這一對范疇,反反復復地提出來,加以比較。每個人聽了之后他會覺得我不能做小人,我要做君子。這一點非常高明的,它這個概念很簡單,但是它的導向性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讀論語,你看孔子經(jīng)常把君子跟小人放在一起對比,比方說孔子講“君子周而不比”,周就是廣泛的團結(jié)人,這個比就結(jié)黨營私,他絕不在里面搞幫派,他是搞大團結(jié)。小人相反是比而不周,老是一個小圈圈,小團伙,他不搞大團結(jié)。所以我們拿這個東西貫穿生活,貫穿周圍的人,那清清楚楚。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把義,這個事情是不仁不義的還是正義的,他的興奮點在這個上面;小人一天到晚他的興奮點是利。所以《史記》里面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一生不知道有義,只知道有利,君子和小人又分開來。
比方說我們《論語》里面講,一個人的樣子一看也能看出來他是君子還是小人!熬犹故幨帯保驗樗麤]有私心,他沒有事不能對人講。“小人長戚戚”,這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同樣都在讀書,這里面孔子講的,有的是君子儒,有的是小人儒!墩撜Z》里面提到君子的非常多,它實際上對大眾提出了一個人格修為的方向。
大家非常熟悉論語20篇,第一篇叫《學而》,第一篇的第一句話就是講君子的。他就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非常好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就是一個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四方的朋友過來切磋;“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了解我,可是我不生氣;“不亦君子乎”,就是講到君子的條件。
孔子還有一個學生叫司馬牛,問怎么樣才叫君子?孔子就說,“君子不憂不懼”,他是很坦蕩的,他沒有什么個人利益讓他憂愁,他是很正直的,他沒有什么好懼怕的,這些東西我們讀完以后都能在內(nèi)心引起反思,所以儒家引導民眾的時候,他是用一個君子這個詞來吸引你,用小人這個詞來提醒你。儒家把做人這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話題提出來,就讓中國人找到了正確的人生方向,這一點很高明,大家都愿意接受我要做人。
儒家它高明的還在于做人要有內(nèi)涵,所以就要修身,叫修身進德。我們中國人就把這個深化了,讓大家明確修身進德你已經(jīng)完成了,這樣的人叫君子;你不修身,或者說修身做得比較差,還沒有完成,這叫小人。這對范疇對于所有的民眾我想都有一個很正面的意義。我們在生活里面誰愿意說自己是小人呢?誰都希望要做君子。
我們讀《論語》,它二十篇,第一篇的第一句講得就是君子,什么叫君子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本雍脤W,要傳道,要跟四方的朋友切磋,自己有很高尚的情懷,別人不了解,可自己很淡定,不生氣,有什么好生的,這不就是一個君子的氣象嗎?
那個《論語》里面還講,食無求飽,他一天到晚不追求要吃好吃飽,要吃山珍海味;居無求安,有一個地方能休息就可以;不以華屋,很漂亮的房子他沒有精力去。幻粲谑露饔谘,他說的少,可是他做的很勤勉;就有道而正焉,他每天在生活里面要向有道之士去請教,來糾正自己、端正自己,這個君子每天是這樣的狀態(tài)。他滿懷著愛心,孔子專門給他一個詞仁,一個君子心里面裝著仁愛,他關(guān)愛大眾,關(guān)愛社會,把這個東西看作是生命里面的一部分。所以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吃一頓反要多長時間,呼嚕呼嚕吃完了,可是他連這么短的時間違背仁的現(xiàn)象在他身上是沒有的,哪怕是造次顛沛必于是,懷揣著一顆仁義他去造福于人。這樣的話我們在《論語》里面看到的非常多。非常有意思的是,孔子在《論語》里面反反復復的把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這好像給大家一個禁止,你看看你像君子還是小人,你要趕緊改進。
比方說他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謂周就是團結(jié)大多數(shù),所謂比,我們一個成語叫“朋比為奸”,就是小圈子、小團體拉幫結(jié)派。君子總是能夠團結(jié)最大多數(shù)的人,但他不在里面搞小山頭。那么小人比而不周,完全是相反的,他一天到晚拉一些小圈圈,因為他要謀勢利,他從來都不去團結(jié)大多數(shù),這話說得非常之好。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最清楚的,一生要去追求正義,而小人一生追求的都是個人得勢利。君子、小人有的時候一看能看出幾分來,論語里面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就要要君子的風范,這樣一種理念,可以說深入到我們社會的各個層面,中國人經(jīng)常講這個人是個君子,說這個話的時候他都會非常的羨慕,覺得自己也應(yīng)該這樣,非常感嘆。如果說這個人是個小人,大家都會非常鄙視,所以這里面為我們民族奠定了一個價值取向,就是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面想想做君子還是做小人,我們就會活得很清閑,所以我們要繼續(xù)的把這一點強調(diào)、推廣,我想我們的民眾素質(zhì)就會持續(xù)不斷的上升。
這個地方我想提到當時民國初年的時候,梁啟超先生在我們清華做了一個講演,題目就叫《君子》。梁啟超當時用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勉勵清華的同學,所以說茫茫神洲需要君子,于君義集,當時國運非常衰萎的形式下,尤其需要這種德才兼?zhèn)涞娜,這就是君子,清華應(yīng)該是培養(yǎng)君子的地方,這個話非常接地氣,很容易被我們同學、被大眾接受。我想我們今天在文化建設(shè)當中,我們要想接地氣,被最廣大的人所接受,做人的教育、君子的教育,這一個智 ……(未完,全文共12429字,當前僅顯示295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_理政智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