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我縣目前信訪工作情況
二、信訪人一般心理特征
(一)怕報復心理
(二)存僥幸心理
(三)從眾心理
(四)不平心理
三、信訪人心理危機歸因分析
(一)信訪人歷來是心理歧視的對象和受害者,這是不爭的事實
(二)信訪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詢、心理干預的逆反心理這種情況客觀存在
四、心理危機與心理干預的內容及判定依據
五、信訪人心理危機干預一般策略
六、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和策略
(一)與信訪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二)給予信訪人及時的心理支持
(三)幫助信訪人正確地認識所發(fā)生的事情
(四)鼓勵信訪人在現實中解決問題
七、提升信訪工作心理干預的能力
(一)轉變觀念,樹立心理干預的應激意識
(二)健全心理干預的組織機構
(三)建立信訪人心理危機個人檔案
(四)培訓專業(yè)人員
……
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調研報告
信訪人心理健康問題長期以來,是困擾信訪部門做好信訪工作的重要因素,為此各級領導干部及相關職能部門花了大量的時間,消耗了很多行政資源,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信訪人的思想工作,將他們在信訪活動心理上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
一、我縣目前信訪工作情況
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背景下,貧富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區(qū)域差別更加突出,社會利益關系復雜,就業(yè)壓力相對加大、就業(yè)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必然面臨諸多矛盾、沖突、利益關系,繼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困惑、焦慮等。因此信訪工作關系到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去年以來,**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發(fā)生村民集體上訪、盛華國際新城、紫薇家園農民工集體上訪,鴻興物業(yè)、運輸公司家屬院住戶集體上訪等等。這些事件反映了民眾自我保護、自身_意識增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眾社會心理的變異,并因社會變革、生存壓力、人際關系復雜化導致個體社會適應不了。體察問題所在、事情根源,不能不明確地、理性地處理問題,繼而引發(fā)心理危機,甚至出現過激行為。因此,信訪工作要引入心理干預機制,從而從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79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心理問題,只不過問題的程度不同,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只不過發(fā)作時間不同”,所以,信訪人有心理問題,就見怪不怪了。其實信訪工作本身就暗含著心理疏導,心理咨詢的很多方法可以借鑒、引入到信訪工作中。目前,把心理咨詢師引入信訪工作,對信訪人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有一些地方已經在做,其成效也是明顯的,當然,引入心理咨詢并不一定徹底化解來訪者的矛盾或心結。引入心理咨詢,讓一些上訪者反感、有逆反心理,被認為有心理問題,拒絕心理咨詢師的心理疏導也是客觀情況的正常反應。
四、心理危機與心理干預的內容及判定依據
危機是指人類個體或_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問題。危機往往是突發(fā)的,出乎人們的預期。如果不能得到盡快控制和及時緩解,危機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功能失調以及社會的混亂。因此,危機控制、危機干預便成為人類處理危機,給處于危機之中的個人或_提供有效幫助和支持的一種必然的應對策略。心理危機是由一些心理沖突引起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tài)或生理反應。心理危機包括:個體或_面臨的損失、危險、不幸、羞辱、不可控性、日常生活的崩潰、不確定性和隱性的溝通障礙。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危機干預是一種通過調動處于危機之中的個體自身潛能,來重新建立或恢復危機爆發(fā)前的心理平衡狀態(tài)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技術。
心理干預前要對其做出準確評定,心理危機評定的獨特性是不做人格分析,取得有關個人解決問題能力和以往應對應激的歷史,結合社會綜合因素,做出決速評定,以做到盡快介入。評定依據的表現為:(1)行為變化:當事人不能專心生活或工作;回避他人,與社會聯系被隔斷,可能引發(fā)破壞性行為;拒絕幫助,行為和思維情感不一致,表現出過去沒有的行為。(2)認知改變:身心沉浸于悲憤、憂慮、緊張之中,導致記憶和知覺改變,難以區(qū)分事物的異同,體驗到的事物間關系含糊不清,做決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影響。(3)情緒異常:表現高度的緊張、焦慮、有喪失感,且可能伴隨憤怒、_、煩惱等。
五、信訪人心理危機干預一般策略
信訪人心理危機的干預策略同一般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總體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有一些差異。策略:給予當事人精神支持、提供宣泄機會;給予當事人希望和傳遞樂觀精神產、保持興趣;對當事人有選擇的傾聽、理解當事人的情感;探討未來可能預預見的后果,直接提出勸告,建議;尊重當事人。精神支持使當事人有足夠的信心,堅信自己有處理危機的能力,贊同當事人的決定,表明你對他充滿信心,有別于假安慰。給當事人提供宣泄機會,有助于疏導那些可能會造成自我毀滅的情感,如憤怒、恐懼、憎恨。選擇恰當的時機使當事人看到希望,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在與當事人交談時,注意傾聽,讓當事人感覺到尊重。一般臨床情況應避免直接的建議、勸告,但許多當事人陷入困境情緒思維很混亂,按實際情況提出勸告和建議、限制不利情況的發(fā)生還是比較合適的。給建議時取得他們的信任,一般的臨時建議是解決不了問題,深思熟慮的建議可能會行之有效。
六、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和策略
(一)與信訪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能否建立良好溝通關系是成功干預的基本保證。干預者可通過以下干預技術來與信訪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1)“傾聽”技術,我們大多數時間都熱衷于說話、灌輸,很少聆聽,信訪人在被傾聽的關系中,能夠感覺被尊重、被關懷,這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有效溝通的基礎。(2)“同感”技術。所謂同感,是指在干預過程中,干預者不但要有能力正確地了解信訪人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義,同時還要體會對方的感受并將這種了解傳達給對方,從而促使信訪人對自己的感受有更深的自覺的認識。(3)“接納”技術。在干預過程中,干預者要把信訪問人當作何接納的人,不論信訪人表現出怎樣的感情或態(tài)度都予以接納,接受對方,容忍對方不同的觀點、短處等。(4)“真誠”技術。真誠對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非常重要,因為干預者的真誠不僅給對方安全感、認同感,而且為對方提供了一個榜樣,信訪人才能夠真誠表達自我,有助于信訪人正確地認識自我。
(二)給予信訪人及時的心理支持。當信訪人遭遇不公,或者面對失業(yè)、矛盾沖突、財產損失等重大應激事件時,其 ……(未完,全文共4395字,當前僅顯示221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