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是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農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成了影響
農村社會繁榮與穩(wěn)定的關鍵,同時也是促進城市化穩(wěn)健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城市化
一、我國失地農民的現(xiàn)狀
上個世紀年代,為了完成工業(yè)化的原始積累,我國實行了嚴格的城鄉(xiāng)二元化政策,大量的人口滯留在生產力極低的傳統(tǒng)農村社區(qū)。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土地的收益成了農民最根本最直接和幾乎是唯一的收入來源。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征地搞開發(fā)建設為標志的城市擴展進入了高潮,大量的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年以來,我國的“圈地運動”造成數(shù)千萬農民失地、失業(yè)平均每年流失的耕地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62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福利均分(農村按人口均分土地)的原則下,把土地分給農民,并以此作為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手段,通過土地政策努力協(xié)調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土地的福利績效足以抵消其效率的損失,從而為家庭經濟的發(fā)展及其保障功能的發(fā)揮奠定了基礎,為農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了制度安排。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量的農民變成失地農民。失地后的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生活、生產的土地,也喪失了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⒈征地補償標準過低、補償方式單一。根據(jù)現(xiàn)行《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為該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到倍,如果支付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能使需要安置農民報紙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綜合不得超過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倍。按照該標準,農民的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助雖然各地區(qū)不同,一般以現(xiàn)金作為補償?shù)膽摱荚诿慨萬—萬元之間。浙江省的一項調查表明,如果征地成本價(征地價加上地方各級政府收取的各類費用)為,被征地收益的分配大致為:農民到,村級組織占到,企業(yè)占到,各級地方政府占到;而從成本價到出讓價之間所生成的土地資本巨額的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間商或地方政府所獲取。目前我國對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大部分以貨幣補償為主。以福州市年安置征地農民為例,貨幣安置比例高達⑥。貨幣補償只能解決失地農民的近憂,難以化解遠慮。
、铂F(xiàn)有土地制度的缺陷和土地征用程序的不規(guī)范。我國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了我國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是屬于農村集體,而“農村集體所有”的涵義包括個方面:①村農民集體所有(年《民法通則》,第條);②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體所有(年《民法通則》,第條);③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所有(年《土地管理法》,第條)。在實踐中,“農村集體”或“農民集體”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沒有法律人格意義的集合_”⑦,是一個虛置的權利主體。因此,在實踐中政府擁有分配土地的絕對權利,土地歸集體所有是虛的,集體最多不過是土地的經營者、管理者。正因為現(xiàn)行土地制度的缺陷,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虛置的特點及征地程序的不規(guī)范,為失地農民問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三、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路徑分析
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農民了,只是由于戶籍和身份的原因才仍被當作“農民”。當他們完全失去土地時,就已經和城市居民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了,他們一樣得承受市場經濟下存在的巨大風險。因此,必須為失地農民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應該包括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的養(yǎng)老保障、失地農民的醫(yī)療保障、為失地農民提供再教育培訓和再就業(yè)的機會、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按理說,失地農民應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待遇,但是要建立一個與城市居民相似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還受到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目前只要設計一個與城市居民相對較近,便于今后與城鎮(zhèn)社會保障相銜接的可操作的方案。
、苯⑹У剞r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一個公民應該享有的最基本權利,因此必須重視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農民作為一個弱勢_,其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往往被國家 ……(未完,全文共3481字,當前僅顯示175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