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通訊報道/宣傳/宣傳講話/>>正文

淺談如何報道災難新聞

發(fā)表時間:2010/9/9 22:50:39

淺談如何報道災難新聞

摘要:近年來,中國遭受很多災難性打擊,非典、雪災、地震到現(xiàn)在的大旱,這些悲痛的事件牽動著無數百姓的心,也牽動著中國的神經,那么新聞媒體如何讓報道這樣的新聞,使廣大群眾能夠更快的、更加真實的去了解這些災難性的事件那,本文擬從災難新聞的特點等方面闡明應如何報道災難新聞。
關鍵詞:災難新聞 汶川地震
災難新聞,就是以災難的孕育、發(fā)生、危害、預防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聞,災難新聞包括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兩方面的報道。由于災難具有破壞性、突發(fā)性、多樣性、復雜性,又由于災難新聞的報道的政策性極強,又受歷史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新聞報道理念的影響,新聞從業(yè)人員對災難新聞的理解與操作存在一些誤區(qū)與不足。而從美學的層面來觀照災難性新聞的報道,是提高災難性的負面新聞積極的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讓人從新聞悲劇的報道中去思索,去認識真理,珍惜美好的事物,贊美美的品格,崇尚美的行為,這才是被舉報道德主旨所在。[1]
一 我國新聞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從受眾需要的程度上看,災難事件往往成為讀者迫不及待的關注熱點,尤其是與災難有直接、見解間接關系的人群非?释杆倭私鉃碾y的細節(jié)。如臺灣發(fā)生地震,大陸的臺商、臺屬焦急萬分,電話中斷后只能從新聞報道中了解親人受災、財產受損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85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聞事件。弱勢_是應該受到關注,但是其他的人和弱勢_一樣,一樣需要關注,不能在報道上把人劃分成了三六九等。這實際上剝奪了他們受關注的機會,在地震面前剝奪這樣的機會,有個能喪失對一個人的救助的機會,就等于放棄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媒體在變相的殺人,是多么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三)過分強調了弱勢_
弱勢_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主要表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過分的強調了對弱勢_的保護,這實際上是媒體對弱勢_的一種歧視,甚至是在精神上一種侮辱。新聞媒體往往通過對弱勢_的救災的過分渲染,引起人民的同情心,利用人民的同情新提高自己的收視率,在很多時候由于目的的不純正,脫離了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公正、客觀的要求,以至于所報道的新聞缺乏真實性,成了誘導人民感情的散文。還有些媒體在報道中,過分的強調了政府是怎么救助的,殊不知,救護人民群眾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任何理由退卻,但是在現(xiàn)實中有人利用媒體的力量,宣傳自己,增加自己的政治砝碼。這是對人民生命的極為不尊重的表現(xiàn)。
(四)缺乏理論指導
由于在我國的新聞界,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沒有形成一個系統(tǒng)理論,各個媒體一般按照自己在實際中的工作經驗來進行報道,往往是各自為政,沒有進行交流和學習。導致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原因是,現(xiàn)在媒體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1.形式千律一篇
災難新聞報道的模式化,也或多或少有著“黨八股”的影子,這必然會削弱報道的傳播效果。一條信息要到達受眾的認知領域,首先要設法引起受眾的共鳴,“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然而在嚴格編排規(guī)格下“一個都不能少”的圖片和八股新聞、幾乎雷同的文字敘述,即便放在頭條的顯著位置,又能產生多大效果呢?
2宣傳色彩嚴重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災難事件無疑具有很大的新聞價值。因而,快速、準確地報道重大突發(fā)性災難事件,既是新聞媒介報道競爭力的基本標志之一,那些在巨大災難洪流下的無奈軟弱需要傾訴,而且是充滿細節(jié)的敘述,而不應該是在媒體的高調下變成_的“和諧.,’對災難這種被理解為“抹黑”的事情,有關方面則要求媒體控制其報道規(guī)模,淡化和消解社會關注程度。[2]媒體是政府的喉舌,但不是政府的贊美者、吹捧者,媒體精英“導演”和宣揚民眾的感謝,如果被采訪者不說感謝說別的,鏡頭和話筒就轉移了,己經記錄下來的也會剪輯處理掉。新聞貴在客觀真實,新聞里面不應有誘導和傾向性,而我們媒體的報道中,充斥的是對國家、政府“和諧一致”的宣傳傾向性。這種把傳遞新聞當作兒戲,把事件當事人是做無生命價值的道具的做法,引起了良知的受眾不滿。[3]
3.震撼性圖片充滿血腥暴力,
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沖擊力,大多數媒體采用了真實的,大鏡頭、廣角的照片以期產生更大的震撼力,這些照片都是遇難者的真是影像,很多情況下是圖片血腥、_、痛苦因素,這樣做的后果是首先,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的傳播,存在明顯的負面社會影響;其次,在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的采編、發(fā)表中,極易造成對受害者及其親屬的新一輪傷害;再次,在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中,一旦具體真實與總體真實不能統(tǒng)一,出現(xiàn)片面報道,對大局不利。這些弊端能否得到妥善解決,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攝影工作者的道德水平。
(五)、侵犯報道對象的權利
隨著新聞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新聞媒體與社會組織、個體之間,的法律糾紛問題己經凸顯出來,其中侵犯報道對象隱私權、名譽權等現(xiàn)象日趨增多,常見的表現(xiàn)有:侵犯被采訪對象的隱私權:未經許可在報道中公開災難事件的當事人及其家屬的詳細背景資料,以及其他涉及個人隱私的細節(jié)。侵犯被采訪對象的名譽權:沒有尊重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合法權益,對正在審理的案件作定性、定罪和案情的報道:在報道中誹謗他人。侵犯被采訪對象的肖像權:使用正在處于悲傷中的人們的照片,沒有回避采訪對象的病理特征,事前也沒有征得被采訪對象的同意,侵犯被采訪對象的肖像權;對被報道對象的影像畫面不作處理。侵犯未成年人的權利:在報道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或受害人時,用真名真姓,或將未成年人的形象、資料公布于眾,或者詳細介紹細節(jié)。那些受傷的個人有自尊或被人尊重的權利,而這些照片的刊發(fā)可能導致照片中受害者社會評價的降低和心靈蒙受打擊。[4]
(六)不尊重公眾知情權
知情權是指公民有知悉、獲取社會資訊及公共信息的權利和_。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公眾對突發(fā)事件或事故享有知情權。而保障這種知情權,是對政府行政透明、政務公開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社會公眾利益的基本要求。 正如開放的中國日益呼吁平民百姓對政治 ……(未完,全文共6853字,當前僅顯示240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淺談如何報道災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