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藥中藥化,就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以中藥的特性和功效為指標,來研究現在使用的西藥,使之具有中藥的理論、特性和功效內容,從而不僅能為西醫(yī)使用,也能被中醫(yī)按中醫(yī)藥理論來使用。
一、中藥和西藥的概念劃分中醫(yī)藥和西醫(yī)藥,在十八世紀以前,是難于區(qū)分的,都可稱作民間醫(yī)藥或民族醫(yī)藥。十八世紀以后,西方各國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尤其是化學、化學工業(yè)和現代生物學的發(fā)展,相繼形成了現代的西醫(yī)藥學。西醫(yī)藥學,它是由于傳入我國以后,相對于原來的中醫(yī)藥學而言的。西藥,就是相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藥物—中藥而言的。這種按起源或地域來源劃分中藥和西藥,在西藥剛剛傳人我國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現代,隨著我國藥物科學研究和制藥工業(yè)的發(fā)展,我國不僅能制造和生產外國人最先制造和生產的藥物,同時也研制和生產了很多為我國首創(chuàng)的藥物,這些藥物再按地域來源劃分,稱之為西藥,顯然是不合適了從中藥本身來看,隨著科學研究和生產的發(fā)展,也在起著一定的變化和發(fā)展。那么,到底何為中藥,何為西藥呢有的將人工合成的藥物稱作西藥,而樹皮草根等天然藥物稱作中藥(或中草藥),這種劃分,并不確切,因為也有些中藥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為雄黃(硫化砷)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龍腦;有的將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84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表邪證而起治療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機體在大證下又分小證,如同是熱證,則有胃熱證、肺熱證等,而針對小證又有相應功用的中藥。至于主治,則是指用中醫(yī)藥學術語所表示的中藥治療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黃柏可治陰虛亢熱。中藥的主治是在功用統(tǒng)帥下而表示的治療作用的具體化,例如黃連,功用為清心火、燥脾濕、涼血、止瀉、厚腸等,主治熱病瀉痢、心煩、胸痞嘔吐、消渴、癰腫療毒、目疾目赤等。這些用中醫(yī)藥學術語所表示的藥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藥尚不具備,應當研究。.西藥配伍使用規(guī)律的中藥化研究:藥物的配伍使用規(guī)律,不論在中藥學還是在西藥學,都是比較重視的。但在不同體系,各自規(guī)律又是不同的。中藥在配伍使用時,最突出的是中藥學精華之一的復方使用。中醫(yī)在使用藥物時,按中醫(yī)藥學理論,根據機體狀況,進行辯證論治,依辯理、立法、組方、選藥(即理、法、方、藥)的程序,層層深入,步步具體化。在組方選藥時,又按君、臣、佐、使的要求來處理,主次分明,方中藥物由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構成一個整體,使處方的整體性與機體的整體性相對應,從而更好的發(fā)揮治療作用。西藥以復方使用時,其方的整體性往往不如中藥復方的整體性那么突出和嚴謹,通常是按每個西藥的獨立功效,針對機體的不同病癥而應用相應藥物,那么西藥在配合使用時,是否也有一定的類似中藥的復方組成規(guī)律是?這也西藥中藥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藥物配伍使用規(guī)律,還有另一種內容,即某些藥物配合使用時使療效或毒性有所變化,如中藥的七情合和(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殺、相反)以及在此基礎上
總結出的十八反、十九畏,同時還有配伍禁忌。西藥雖無七情合和、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但在配伍使用中的關系已包括了這方面的內容,如從生物活性考慮,有的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或減低毒副作用,稱作具有協(xié)同作用,有的藥物配合使用能減低藥效或增強毒付作用,稱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時從物理和化學變化來考慮,如有的藥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藥物的吸收,有的則產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穩(wěn)定性增強,有的則使化合物破壞等。西藥在這方面的配合使用規(guī)律,比中藥研究的深入,亦較準確,因此,在西藥中藥化時,可保留這方面的內容。.西藥制劑的中藥化問題:西藥制劑,更確切他講,應稱之為現代制劑。現代制劑的中藥化,并不是要把現代制劑再改成中藥的傳統(tǒng)制劑,而是說,涉及到制劑的有關問題,再結合中醫(yī)藥理論進行一定的研究。中藥劑型選擇,是根據藥物性能和臨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緩也”“湯者,蕩也”,就是說,急性病或者是為使藥物盡快發(fā)揮作用而選用湯劑,慢性病或者為使藥物作用緩合、持久而選用丸劑。這只能說大體如此,如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并非“蕩也”;三物備急丸等,也并非“緩也”。在古代,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中藥傳統(tǒng)劑型相對于西藥劑型或者說現代劑型為少,適用范圍也相對較窄,而近代發(fā)展起來的很多藥物劑型,更能適合不同藥物性能和臨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劑,它往往起效更訣,又便于昏迷狀態(tài)病人使用。這些現代的藥物劑型,已逐漸應用于中藥制劑。這些稱之為西藥制劑的現代制劑在中藥中的應用,也帶來了好多新問題的出現。例如中藥的苦寒藥,中醫(yī)認為苦寒傷脾胃,能引起納差(食欲減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這在古代僅能制成口服制劑,似可理解,但如果將苦寒藥制成注射劑,采取非胃腸道給藥,是否還傷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其它:()西藥的顏色、質地、性狀等表觀特性是否也具中藥的特性和功效?按中醫(yī)藥學理論,中藥的顏色也表現相應的中藥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屬辛、能燥。也有質地堅硬為重鎮(zhèn)之劑的說法等。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為中藥學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觀特性還是應給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狀的揮發(fā)性等;()毒性。西藥往往因有堅實的實驗生物學基礎,其毒住可以半數致死量、中毒劑量和具體毒副作用等表示,這比中藥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體而精確的。因此,這部分內容可保留;()劑量。中藥使用時,所用劑量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機體狀況一證、配伍藥的不同等,從而劑量變化較大,如附子一般用~克,但也有用幾十克的,甘草劑量有用.~克的,相差倍。西藥劑量往往從考慮濃度,即有效濃度出發(fā),而對機體狀況及藥物配伍制約考慮不夠(近年已開始重視),所以,也應從中醫(yī)藥理論對西藥劑量進行研究。
三、西藥中藥化的基礎和基本研究方法西藥中藥化應包括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從而解決西藥能不能中藥化的問題。回答是肯定的,西藥能夠中藥化。 ……(未完,全文共4701字,當前僅顯示237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試論西藥中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