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選題:微博問政對公共領域的建構與延伸
3、現實意義: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
二、論文綜述
(一)對現實空間中公共領域存在狀況的研究
三、論文提綱
一、微博問政的概念
(一)、“動車追尾事件”中兩歲多的項煒伊(小伊伊)
(二)、李娜法網奪冠
二、微博問政的特征
三、“微博問政”的意義
四、“微博問政”的發(fā)展過程
五、微博問政對公共領域的建構與延伸——以“723動車事件”為例
(一)、在話題數量上出現爆增
(二)、在微博話題榜上居首位
(三)、微博的即時性顯露無遺
(四)、微博在關鍵時刻助救命
(五)、微博成為媒體新聞來源
(六)、微博發(fā)揮尋找親朋作用
(七)、微博展示獻血感人地面
(八)、微博追蹤事故動態(tài)首選
六、微博問政的不足
七、“微博問政”的發(fā)展對策
八、總結
……
開題報告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微博問政對公共領域的建構與延伸
一、 選題:微博問政對公共領域的建構與延伸
1、選題意義:自2010 年起的兩會上,微博問政開始備受追捧,代表們開設微博廣開言路,網民們也積極的開設微博參政議政,一時間微博成為增進溝通,促進民主的重要渠道。本文從微博問政的內涵、特征出發(fā),結合公共領域相關理論,分析了微博問政對我國社會公共領域建構的積極推進作用。也指明了微博議政的不足,探求真正的有意義的微博議政方式。
2、理論意義:最早提出公共領域這一概念的著名美籍德裔杰出的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她認為,“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區(qū)別如同要暴露的東西和要隱藏的東西之間的區(qū)別”。后來哈貝馬斯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歸類和系統(tǒng)化。在他的公共領域理論中,民主政治是其理論的核心,民眾通過在公共領域的進行觀點的交鋒,最終形成一個民主、_、整合的社會。他的理論構成需具備如下三個條件:第一,它是_平等的公民之間共享的一個場域,必須對社會公眾開放,公眾在其中能_交談,交流意見,參與討論;第二,公共領域中的各種討論必須是理性的,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一種話語民主;第三,它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要擺脫政治及經濟力量的控制,是對公共權力進行批判的一個領域。但是公共領域自身卻存在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85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公共領域的概念由阿倫特最早涉及并做了富有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但影響不大。直到1989年德國著名思想家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的第一個英文譯本在美國問世后,英語世界才掀起一股探討公共領域的熱潮,并向中國學界波及。哈貝馬斯早期的這本著述“基本上繼承了阿倫特對古希臘時代公私領域區(qū)分的研究,以及她對近代‘社會’領域興起的了解,但是他也跳出了阿倫特的思想史架構,而試圖給予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一個歷史社會學的分析!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相互_、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逐漸融合,家庭作為私人領域開始萎縮,日益脫離了社會勞動的功能關系。
2、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哈貝馬斯將公眾主體聚焦于受過教育、擁有財產的男性精英_,女性與工人、農民、“暴民”等“沒有獨立地位”男性被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排擠出去,使得公共領域帶上了男性精英主義特征。根據J.B.湯普森的一些評論,尼克•史蒂文森發(fā)現哈貝馬斯的著述至少在四個方面有所欠缺:“⑴他對文化諸形式的生產和內容的過分強調;⑵主導性
_態(tài)的論點通過他對大眾文化的闡述而起作用;⑶在英國的歷史語境下,對公共領域的重新封建化帶有過分的悲觀傾向;⑷他對全球和區(qū)域的各公共領域的有限把握。”由于《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成書于20世紀60年代,因而,尼克•史蒂文森認為他對交流理性的關注是印刷文化而不是電子文化的產物。
英國學者尼古拉斯•加納姆對此類批評曾做過系統(tǒng)的歸納:“⑴哈氏忽視了當代與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并行的平民公共領域的發(fā)展;⑵哈氏將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理想化了。近期研究揭示了早期印刷市場惡性競爭的結構,而這個市場不是由致力于公共啟蒙的能夠_交流的知識分子所恐控制;⑶哈氏將家庭和經濟排除在公共領域之外;⑷哈氏的理性主義公共交流模式使他不能形成多元主義的公共領域理論;⑸《公共領域》后半部分帶有鮮明的精英文化取向,因而過于倚重阿多爾諾的文化工業(yè)模式,它夸大了文化工業(yè)控制者的操縱力量,忽視了信息領域中國家干預的公益模式;⑹哈氏的交往行動模式雖然已經成為公共交流的準則,但是它忽視了并非尋求共識的其他交往行動;⑺因此,他在信息與娛樂之間劃上了一條過于鮮明的界線,忽視了兩者的聯系,這一點在思考當代民主社會中大眾傳媒的角色時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在對媒體與公共領域的關系上,盡管哈氏在分析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形成和轉型時,把信息經由書信、報紙、期刊的傳播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并認為報刊是公共領域中最重要的機制,但結合其后期的交往行為理論和話語民主理論,即通過語言的交往和相互理解構建個人_和無強制的公共生活的激進民主理論,我們似乎可以說,上文所引的J•B•湯普森將報刊和哈氏的公共領域概念作分解的做法并非毫無根據。因為總體而言,哈氏所關注的,是啟蒙、解放的設想;至于其路徑、媒介或者說手段,不管是易受宣傳政策控制、利潤影響的新聞媒體還是更為微觀、更少牽制的、普遍語用學范疇的言語交往,似乎只是達成理想的不同途徑而已。而且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有吸引力。因為只要致力于交往主體的交往資質,商談過程中的言論情景建構,和言語交往的真誠、真實、正確,就可以達成生活世界基于話語的民主。
但這種話語民主畢竟離我們過于遙遠,不僅“理性的商談環(huán)境”難以從充滿權力關系的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而且寄望于通過話語的交往來實現民主的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實踐中也難以操作。此外,傳媒系統(tǒng)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不僅有其存在、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而且承擔著建構公共領域和生活世界的責任。因而以傳媒為媒介構建公共領域的課題仍有研究的必要。
3、 國內研究的綜述
學界對我國公共領域的研究,依據研究領域、范圍可分為兩種:一是對我國現實空間中公共領域和市民社會的研究,這里包括傳播學界、歷史學界、社會學為主的學術力量所作的探討;二是網絡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傳播學界對在虛擬公共空間中建構公共領域的可能性的研究。兩種研究相互生發(fā)。
(一)對現實空間中公共領域存在狀況的研究
對我國現實公共領域的研究,首先源于從歷史學角度所作的考察。從時間上看,始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世市民社會所作的史學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中國近世市民社會/公共領域的研究成了美國中國史學界的研究熱點。他們對公共領域的研究是裹挾在對市民社會的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也分為兩個階段,即80年代以實證研究為主的階段和90年代以理論論辯為主的階段。
在國外學界 ……(未完,全文共8804字,當前僅顯示240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微博問政對公共領域的建構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