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弗里德曼《實證經(jīng)濟學方法論》內容及向量視角再解讀
[摘 要] 弗里德曼的《實證經(jīng)濟學方法論》在經(jīng)濟學方法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對于《實證經(jīng)濟學方法論》一文的主要觀點進行梳理,并引入向量分析,從向量的角度對于這些觀點予以闡述,對于部分沒有敘述清楚的問題給以進一步的解釋和推導出較明晰的結論,并且對于相關的一些歷來爭論較大的問題,從向量的角度予以闡釋,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 經(jīng)濟學方法論 向量 實證科學理論 純形式主義理論 假設 現(xiàn)實性
The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by Milton Friedman and the E*planation of it by Vector Method
[Abstract]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written by Milton Friedm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s of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and e*plains them by the vect
……(新文秘網(wǎng)http://m.120pk.cn省略95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性問題。敘述了弗里德曼對于實證科學理論假設與現(xiàn)實相背離的觀點,并從向量的角度解釋了這種背離存在的原因、目的、及背離程度的合理范圍。同時運用前文所得出的結論,從向量的角度回答了歷來學者所爭論較大的一些問題,并對一些學者的相關觀點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第五部分,結論。
總結了弗里德曼提出的相關觀點和通過向量視角分析得出的相關結論。
一、《實證經(jīng)濟學方法論》的
寫作背景和目的
《實證》一文初稿寫成于1948年底,最初是為了反對歷史主義者對于邊際分析方法的否定。在當時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fā)現(xiàn),企業(yè)普遍試用平均成本加成的方法定價,而不是采用邊際定價的方法,由此認為企業(yè)似乎并沒有追求利潤最大化,并主張放棄對于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假設,用更現(xiàn)實的假設代替作為研究起點。在弗里德曼看來他們犯了如下錯誤,那就是用假設的現(xiàn)實性來檢驗理論本身是否正確,而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這也正是《實證》一文弗里德曼的主旨。
此外《實證》一文還源于弗里德曼一篇對于蘭格研究方法的批評的文章,他認為蘭格只關心經(jīng)濟模型的完美形式,而忽略了用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去檢驗這些模型,使得經(jīng)濟學退化成為了數(shù)學的仆人。并且在隨后的相關討論中,他提出作為社會學科的經(jīng)濟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他不僅需要形式話化,而且需要充分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二、理論是什么?
在弗里德曼看來,理論首先就是一個形式體系。理論“是一種被設計用于促進系統(tǒng) 和有組織的推理方法的語言”“就一種‘語言’來說,理論沒有實質性內容,……形式邏輯準則可以說明特殊語言是完整的前后一致的語言�!�
理論是先有歸納而后有演繹,對于一個理論往往可以賦予其經(jīng)驗含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理論的不斷深化,作為理論已經(jīng)不一定有經(jīng)驗含義才使之成為正確的理論,而是只要符合“內在一致性”即可,也即是他本身是形勢體系而使之成為理論。
之所以這樣,并不是說理論無法符合現(xiàn)實,或者理論脫離現(xiàn)實,而是由于隨著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其已經(jīng)由表述我們已知的東西、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轉為了對于我們無法明確觀察到的東西的描述,或者是無法分離觀察的現(xiàn)象的描述。就在盲人摸象的故事當中,每個人摸到的都是象,只是摸到的是象的不同的部分。當研究深化到一定程度,我們可能就是那些“盲人”,那個象對于我們而言再無法從整體上觀察到,那么我們退而求其次,減少對整體描述的研究,而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對于局部特征的描述上。同樣由于我們無法把握整體,我們作出的都是對于局部的描述。對于現(xiàn)實這只大象,我們摸到的也許只是他不同器官中的一個,于是我們對于同一個事物就有了不同的理論,而且大部分時候我們相信他們都是對的。
分向量 合向量 合向量
分向量
黑箱
分向量可被觀察到 分向量不可被觀察到
如果用數(shù)學語言中的向量語言來進一步描述的話,那么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可以看做是一個合向量,向量的起點就是這個事件的起點,向量的終點就是這個事件的結果,而這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就可以看做是這個合向量的分向量。
在最初的科學實踐中,我們研究的東西比較宏觀比較具體,我們一方面可以對于合向量進行觀察,另一方面可以對于分向量進行觀察。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當我們的研究對象足夠細微,細微到它的分向量是我們無法明確直接的觀測到的,那么即使這些關于分向量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無法觀測到,更無法對于這些理論賦予足夠的經(jīng)驗含義。這個時候我們退而求其次,要求關于這些分向量的描述是一個形式體系,只要它具有內在一致性,那么它就是理論。而對于其對錯的爭論正源于此,我們并無法明確直接的觀測到,也就無法確切的知道其對錯,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利用一些間接的現(xiàn)象在一定的概率范圍內,把理論認為是暫時可以接受的。
同時,關于是否應該以經(jīng)驗含義,來判斷其是否是有用的理論,同樣是個問題。一方面由于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對于問題的研究的不斷細化和微觀化,對于一個理論是否具有作用,或者是否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候發(fā)揮巨大用場,任何人都無法保證;另一方面在浩瀚的宇宙中,無論從宏觀或者微觀領域的擴展都無窮盡的現(xiàn)實世界,如果漫無目的的不斷提出理論,恐怕永遠的提不完,而其中可能大多是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的,因為人類也只是無窮現(xiàn)實世界中渺小的一部分。就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目標是對于理論在現(xiàn)期或者未來期是否有用,而雙方的爭論是對于在未來期中的不確定的有用性該如何是好。其本質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就是一個理論是否經(jīng)濟,那不妨讓脫離現(xiàn)實的理論和貼近現(xiàn)實的理論同時在現(xiàn)實這個大市場中競爭,優(yōu)勝劣汰,其中最終沒有任何用處的理論自然 ……(未完,全文共11236字,當前僅顯示267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弗里德曼《實證經(jīng)濟學方法論》內容及向量視角再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