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論文7
左右事態(tài)發(fā)展的第三者——秦伯
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關鍵人物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的一篇文言文。鄭國危難之時,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見秦伯,成功說退秦師,迫使晉君撤師,從而保全鄭國,其精彩的說辭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然而,今天筆者要說的重點不是燭之武,而是本篇文章中一言未發(fā)的秦伯。在眾人眼中,本篇文章中的關鍵人物是燭之武,因為有它鄭國得以保全,秦伯愉悅退師,晉君無奈回國?晒P者并不這樣認為,不可否認在這篇文章中燭之武是那個最出彩的,最耀眼奪目的,可是他并不是能左右事態(tài)發(fā)展的關鍵人物,他的行為都是被動的,而那個關鍵人物,看似處處被動,實際步步為營,規(guī)劃著自己和國家的未來,并左右著整個事件的發(fā)展方向,這個人物就是: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確是一篇奇文,文筆簡練,情節(jié)跌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又各具特色,這是筆者初讀后的感
……(新文秘網(wǎng)http://m.120pk.cn省略61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易聽信別人,而放棄原來主張,本是助晉今反而幫鄭,讓人覺得這樣的君王有點胸無大志,別人幾句挑撥離間之語便信了,何以成大事?事實如何,我們還是從這次結盟分析,秦伯與鄭人結盟可以說是乘人之危,那樣的環(huán)境下,秦伯無論提出怎樣的條件,鄭國有商量的余地嗎?所以,秦伯的與鄭國締結的盟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不管秦提出什么樣的條件,鄭國只有接受,因為鄭國已沒談判的籌碼,于是才有了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的舉動。這樣的舉動表面是在幫助鄭國抵御強秦,可我們靜心反思,自古以來,什么時候自國的領土需要別國將領來駐防,這到底是保鄭,還是在防鄭,又或者有其它打算——壯大自己,隨時東擴。就像燭之武說的那樣,存鄭與秦有利,然反過來說,存鄭對晉亦有利,萬一有一天,鄭、晉結盟,豈不是對秦不利,因此,秦伯先下手為強,在鄭國境內(nèi)安插本國的三個將領以監(jiān)視鄭國的一舉一動,這樣就化被動有主動,這些都部署妥當之后,秦師“乃還”,由此我們知道秦伯的退師不是因為燭之武的說辭有多精彩,而是看到亡鄭對秦的不利,秦伯為了防止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撤師留將的決定。
行文至此,容筆者再插敘幾筆,前文我們說,燭之武的游說成功了,這只是從一時效果來看,然而在那樣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點已不易了。若從長遠來看,筆者認為燭之武的游說并沒有完成成功,燭之武把鄭國從一只餓狼(晉)的口里剛救出來,又讓鄭國陷入到一只飽虎(秦)的身邊,哪天這只吃飽的老虎餓了,那么鄭國的危難也就來了,后來晉秦發(fā)生的崤之戰(zhàn)就是明證,只是這不是本文論述重點,在此不再多言。
當秦伯退師后,晉侯有幾句話“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其中與秦伯有關的有這兩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從這兩句話我們知道,秦伯曾經(jīng)給過晉侯很大的幫助,讀《史記•晉世家》我們可以知道,晉侯之所以能夠成為晉國的國君,秦伯是出了不少力的,所以面對秦伯背盟而去,晉侯也不過多的追究,然而在晉國臣子心中卻埋下了對秦深深的仇恨,子犯的態(tài)度就是晉國臣子的態(tài)度。還有我們從事件起因就已知道,這次行動的主要目標是攻鄭,而非其它,所以秦伯退師,晉侯不多做追究。但對鄭晉侯并不想輕易放過,晉侯的撤師也不像文中那樣簡單,在《史記•晉世家》中對此有詳細記載,晉文公將鄭一親晉的公子扶上太子之位后,才離開了鄭國。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知道,晉侯不愿攻打秦國,是因為秦伯曾經(jīng)有恩于己,所以才沒有采取進一步行動,F(xiàn)在,我們站在秦伯的角度上來考慮這一問題,我們也就明白為什么秦伯會在陣前棄盟了,因為“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本次事件的起因本就與秦我無關,秦伯只是能幫忙的,當意識到這樣的行動只會給本國帶來不利時,秦伯果斷的改變了策略,助鄭抑晉;這樣做的后果,也在秦伯的考慮之中,晉侯是那種標準的有恩必報者,由于有了以前全力扶持晉侯登上國君之位的行動,秦伯才能那樣果敢的與鄭盟并退師,并不擔心晉師前來攻打,即使攻打,鄭國還不是有三們秦國的將領嗎?完全有能力的應付晉師來犯。
到此為至,關于秦伯的言行,以及晉侯對秦伯的評價之語,我們?nèi)糠治鐾炅,讓我們對秦伯這一人物進行下全面梳理。這個在文中一 ……(未完,全文共2717字,當前僅顯示172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高中語文教學論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