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引言:公共資本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
二、模型構建:公共資本、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
1、企業(yè)部門設定經濟體的產出為資本,勞動和公共資本共同創(chuàng)造
2、政府部門
三、分省公共資本存量的測度與假說的提出
(一)變量的選擇、測度與數(shù)據(jù)處理
四、數(shù)據(jù)處理與模型設定
3、為避免計量檢驗中的異方差問題,本文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數(shù)化處理
五、公共資本增長效應的區(qū)域、時段差異:實證檢驗
(一)C-D模型的初步估計結果分析
六、公共資本累積的主要影響因素
七、結論分析
……
論文:公共資本“增長效應”的區(qū)域與時段差異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
摘要:本文實際測算了省級層面的資本和公共資本存量數(shù)值,探討了公共資本在解釋區(qū)域增長差異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改革后其對產出貢獻率的動態(tài)變化。通過采用面板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式,本文發(fā)現(xiàn)由于區(qū)域要素資源稟賦差異、經濟戰(zhàn)略和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公共資本的邊際產出彈性呈現(xiàn)區(qū)域差異的特征,東部地區(qū)公共資本的產出彈性顯著低于中西部地區(qū);伴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公共資本的產出彈性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公共資本的總體“增長效應”是正向的,主要通過對資本形成的“擠入效應”來實現(xiàn);
財政分權、開放度、地方政府干預程度和市場化進程等_性變量有助于解釋公共資本形成與累積的區(qū)域和時段差異。
關鍵詞:公共資本 增長效應 區(qū)域和時段差異 面板數(shù)據(jù)
Growth Effects of Public capital and Determinants: Test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stimates provincial level the data capital stock and public capital stock of China, e*plains territorial and periodical differences role of public capital, and discusses the dynamical change in contribution rate of public capital. Using panel data from provincial level,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found.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public capital has character of territorial differences due to endowmen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which is lower for the Eastern area than the Middle area and the Western area. The dynamical changes of public capital’s marginal productivity show declining trend with the economy reform going in-dep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tal effects to economic growth by public capital is positive, which is car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195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本函數(shù)的實證方法。一個較完善的實證分析參加范九利等(2004)。
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總量的數(shù)據(jù)的分析。較有啟示意義的是張晏、龔六堂(2006)和汪鋒等(2006)的分區(qū)域的研究方法,能夠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梯度”非均衡戰(zhàn)略和_背景深入探討我國的經濟增長問題。各區(qū)域的經濟基礎、制度變遷的差異、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很可能會造成公共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存在很大不同。僅僅從總量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有偏的,無法揭示經濟體內部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文擬考察公共資本“增長效應”的區(qū)域差異和時段差異,進而梳理公共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為調節(jié)公共資本存量和流量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jù)。本文將分區(qū)域和時段對公共資本的以下機制進行討論。
總結國內外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公共資本可能以下渠道對經濟增長產生作用:(1)全要素的提升效應。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增加,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如Catherine Lynde(1993),Deno(1988),verberg(1997)。(2)投資的“外溢效應”。這里包含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投資的“汲水效應”。流量公共投資的增加可以減少私人投資對于公共基礎設施的“擁擠程度”,從而增加投資的邊際產出,刺激民間投資的增加。政府投資于基礎設施,公共資本存在較強的溢出效應(spillover)。Erenburg(1993)認為公共資本同私人投資呈正向相關關系。如Erenburg (1993),Everaert (2003),He et al.(2004),Ljungwall(2005)。其次,流量的公共投資對于私人投資也存在“擠出效應”, 也有研究認為,政府投資可能會影響私人投資的成本,從而影響私人投資的決策行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在某些領域,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存在較明顯的競爭關系,如可以引入民營化的一些項目,從而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導致投資成本的上升,進而降低私人投資的動力;其次,由于私人投資和公共投資在融資條件方面也存在競爭關系,使得公共投資的增加,導致政府資金需求增加,從而拉升利率,造成私人投資的萎縮。(3)公共資本的擁擠效應,F(xiàn)isher et al.(1998)認為公共資本對私人資本的作用伴隨著擁擠程度不同而消漲,Glomm et al. (1994)則認為公共資本的配置效率同擁擠效應無關。(4)勞動力供給的跨期“替代效應”和勞動與其他兩種資本的反饋機制(feedback)。Buffie(1995)和 Manuel Pina(2005)分別探討了上述兩種情形。(5)通脹的影響機制。Buffie(1995)認為即便均衡公共資本存量下跌,雖然會對產出造成沖擊,但是在跨期替代彈性不是很大的情況下,私人投資仍然可能會上升,但是從長期來看,會導致通脹。(6)其他變量。Kamps(2004) 總體上看,公共資本能夠有效的促進資本累積與產出增加,但是政府征收總量稅還是扭曲稅收對產出和私人投資分別有著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此外,還有消費彈性對公共資本產出彈性的影響等,見郭慶旺、賈俊雪(2006)。本文將按照上述機制細分公共資本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機制,并分區(qū)域和時段探討中國的特征事實。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既有研究大都借用國外的研究框架分析,考慮的是完全競爭均衡的狀態(tài)[ 如郭慶旺,賈俊雪等(2005)的分析框架。],而較少考慮轉型期中國的經濟增長說內涵的特質。但是既有的研究多采用中國的總量數(shù)據(jù),忽略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非均衡戰(zhàn)略造成的東中西部的差距,無法揭示公共資本伴隨著_改革的深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式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和內在機制;對中國實證檢驗的結果需要更為深入透析中國的特征事實,從而揭示內部規(guī)律,進而為決策提供合理的理論支持。其次,上述研究多采用流量的政府投資數(shù)據(jù),而不是采用存量的公共資本數(shù)據(jù),如果不加考慮的引入到Cobb-Douglas模型會產生設定錯誤;并且,Cobb-Douglas模型的設定方式過于簡單,無法揭示各要素變量間的互動機制。特別是考慮到簡單的C-D函數(shù)無法區(qū)分公共資本的“投資外溢效應”,“勞動的跨期替代效應”等,所獲取的實證結果不是公共資本的“凈產出效應”,用其簡單化的理解公共資本的產出效應,是有偏差的。最后,對我國公共資本和資本累積之間的關系缺少內在機制性的描述,而集中于兩變量簡單因果關系的探討。而且,對公共資本累積的影響因素和_背景缺少必要和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實證方面,將比較C-D函數(shù)和超越對數(shù)兩種回歸形式的估計結果[ 超越對數(shù)的優(yōu)點與詳細說明可以參見陳玉宇等(2006)。]。
文章首先估算了各省的資本存量和公共資本存量。然后,借助超越對數(shù)函數(shù)的計量模型形式,采用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實證分析了公共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在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民間資本的產出彈性遠遠高于公共資本的產出彈性,東部的公共資本產出彈性低于中西部地區(qū)。而且文章也發(fā)現(xiàn)公共資本變量也是解釋區(qū)域經濟差異和非收斂均衡的重要變量。然后文章從改革開放后的時間區(qū)間內分段檢驗了公共資本的產出彈性。在此基礎上,我們歸類要素變量、_性因素變量和其他宏觀變量對公共資本的形成因素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_性因素中的開放度、市場化指數(shù)和財政分權指標都有著很強的解釋能力,并且印證了本文提出的四個假說。
文章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構建了企業(yè)部門和政府部門的跨期模型,從理論層面分析了公共資本、資本存量和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第三部分實際測算了省級層面的公共資本存量和資本存量;第四部分進行了數(shù)據(jù)處理,討論了模型的形式;第五部分文章采用中國分省面板數(shù)據(jù)對上述理論進行實證分析,并引入了其他控制變量探討了公共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探討公共資本“增長效應”的內在的機制。第六部分分解了決定公共資本累積的因素分析。最后部分總結全文。
二、模型構建:公共資本、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
1、企業(yè)部門
設定經濟體的產出為資本,勞動和公共資本共同創(chuàng)造。生產函數(shù)為C-D函數(shù)擴展形式:
(1)
其中,分別表示技術進步因素,個體企業(yè)的資本,所獲取的提供的有效服務的公共資本,勞動力數(shù)量,勞動力產出彈性和資本的產出彈性。約束條件為永續(xù)盤存法的資本存量的調整方程。
(2)
借鑒Hayashi(1982), Heijdra etal.(2002),的設定方式,給出資本存量的動態(tài)調整方程,其中Φ(*)為調整成本方程,Φ,(*)為托賓q值,b為投資調整系數(shù)。
考慮到轉型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的特征,為簡化模型進一步假定勞動的需求完全取決于兩種指標的存量,即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彈性趨于無窮,而且勞動供給無窮彈性。借鑒Kalaitzidakis(2004)的處理方式,令,其中分別表示為勞動對于私人資本和公共資本的需求彈性,由于中國是發(fā)展中的轉型經濟體,這一點假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政府部門。
假定政府能夠維持財政收支平衡,不考慮債券發(fā)行問題,
(3)
同樣給出政府的橫截面條件:
(4)
(3)可以轉化為政府公共資本累積的動態(tài)調整方程。
與此同時,也將公共資本視為準公共物品,公共資本對于私人資本的外溢效應與“擁擠效應”成反向變化關系,即,公共資本擁擠度越高,
(5)
其中分別表示對于企業(yè)s的公共資本提供數(shù)量,公共資本存量,企業(yè)s的私人資本存量和所有企業(yè)的總資本存量;表示資本的擁擠程度,其數(shù)值趨于1,表示公共資本成為完全的公共物品,而企業(yè)之間亦不存在所謂的“擁擠效應”,當其數(shù)值愈趨近于0,說明擁擠效應愈明顯。結合擁擠效應和模型的設定,公共資本的增長率可以表示為
(6)
其中,
(7)企業(yè)最優(yōu)化行為。設定廠商的目標為最大化其現(xiàn)金流,進而實現(xiàn)企業(yè)凈值的最大化,
(7)
對于企業(yè)而言,求其最優(yōu)化問題:
(8)
求其一階最優(yōu)條件,
(9)
(10)
(10)給出工資的決定公式,在本模型中,由于發(fā)展中國國家的特征事實,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完全由廠商的需求決定。(11)給出影子價格由資本的邊際產出,投資的調整成本,資本的實際成本等變量共同決定。(12)定義了資本的動態(tài)調整公式。
(11)
(12)
(9),(10)和(11)分別為最優(yōu)條件,由(12)導出資本存量的增長率
(13)
資本的增長率為影子價格增長率和投資成本的調整系數(shù),減掉折舊。為了附加廠商的橫截面條件,同時要求t期資本存量為零,進而停止生產,
(14)
此外,還可以構造企業(yè)的托賓q值,由于定義的凹性調整成本函數(shù)對于It和Kt而言為零次齊次同質函數(shù),且生產函數(shù)的技術也以擬線性形式存在,故托賓的平均q值和邊際q值此時相同。見 ……(未完,全文共30581字,當前僅顯示550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公共資本“增長效應”的區(qū)域與時段差異及其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