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浪漫主義研究中的難題和現代性框架的引入
“浪漫主義研究”顯然是一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課題。這不僅在于長達年的浪漫主義研究史給我們留下了難以擺脫的“影響的焦慮”,更在于浪漫主義研究中的這樣一個基本難題:在已被離析出來的林林總總的浪漫主義諸特征之間,如“它的個人主義、理想主義、把創(chuàng)造性想象放在首位、對大自然進行主觀的感知、重視情感、使用象征意象等等”,似乎只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家族相似性,而難以找到一個最小公分母。注—)因而··伯格姆宣稱:“誰試圖給浪漫主義下定義,誰就在做一件冒險的事!保ㄗⅲ恨D引自頁。)格里爾森也認為浪漫主義是一個“別想限定得似乎讓自己或別人完全信服”的術語,(注:)而拉夫喬埃則干脆下結論道:“‘浪漫’一詞已經發(fā)展到用來意指太多的事物,以至于其自身反而變得意義空洞。它已經不能行使一個語言符號的功能了!保ㄗⅲ海┤欢M管如此,人們對于發(fā)生在世紀末到世紀初的那場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本質的探索努力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如韋勒克便從其“主導性的規(guī)范”標準出發(fā)進行文學史的分期研究,從而堅持認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事實上存在著“一個理論、哲學和風格的統(tǒng)一體。”他說:
如果我們考察一下整個大陸那些自稱為或被稱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本質特征,就會發(fā)現,全歐洲有著共同的關于詩歌、關于創(chuàng)作、關于詩的想象力的性質的認識;關于大自然與人的關系的觀念。(他們)也有著基本一致的詩風,其對意象、象征和神話的運用,也明顯不同于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注:—)
即是說,韋勒克將想象、自然和象征神話看作是浪漫主義三個最具本質性的、統(tǒng)一的特征。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107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以浪漫派理論在當代批評潮流中的“現實化”()而告失敗,如新批評、哲學解釋學、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尤其是阿多爾諾的理論)、主體哲學批判(海德格爾)以及德里達、拉古-拉巴特()、南希()和保羅·德·曼等的解構主義等。正是由于其現實性()和現代性特征(),早期浪漫派成了對現代性和后現代性進行原教旨批判的、僅次于尼采的主要靶子。在德國,當今的
_態(tài)批判(指哈貝馬斯——引者注)將早期浪漫主義視為通往審美現代主義()的第一步,其態(tài)度就是摒棄公共理性()、交流理性()以及共識()等等。(注:)
這樣一來,當我們把現代性問題引入了浪漫主義的研究領域,就再也不能像韋勒克那樣把浪漫主義減約為幾個僵死的歷史概念,因為現代現象至今仍是我們最感困惑的生存狀態(tài)之一。如果浪漫主義是對現代性作出的最早的審美反應(如哈貝馬斯所言,“它是導向審美現代主義的第一步”),那它就一定和我們的時代精神狀況一脈相通,它在從新批評到解構主義的世紀各種文學美學流派中的“現實化”翻版正說明了這一問題。據此,我們至少可以肯定,現代性尤其是審美現代性的引入為我們重新審視浪漫主義拓展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或者從另外一方面講,從浪漫主義入手來追溯現代性審美精神的起源,也可以為現代性問題研究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
二、浪漫主義和現代性的確立
把浪漫主義和現代性問題聯系起來的努力起源于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的熱潮之中。年代后,隨著對后現代主義討論的日漸深入,人們突然發(fā)現,浪漫主義像一個死而未僵的幽靈一樣,又悄悄地復活在所謂后現代主義的美學旨趣之中。在形形色色后現代主義的各種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許多當年浪漫主義曾涉足過的問題乃至思想風格的痕跡,而二者之間這種似曾相似的根源便在于現代性這一至今仍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對此,伯勒在其年出版的《反諷和現代性話語》一書中作出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劉小楓對伯勒的主旨進行了這樣的概括:
從形式上看,“后現代”與浪漫派的一致之處在于,兩者都顯得是激越的現代性批判,但實際上兩者既不是現代性的克服,也不是一個新的開端,而是在批判現代性中延續(xù)或推進了現代性原則;從思想內容上看,形而上學之終結、人的終結等論點,以及對元知識學的攻擊和詩的隱喻、感性的美化和強調,浪漫派已著先聲。在這一意義上,浪漫派思想本身就是現代性原則的一種類型,它包含著對現代性的獨特提法,對現實政治和日常生活結構的轉變的獨特反應態(tài)度。(注: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年版,頁。亦參見—頁。)
這清楚地表明,現代性的問題是浪漫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所共同關涉的對象。無論是浪漫主義的“自我”還是后現代主義的“非我”,其審美批判的鋒芒均毫無例外地指向了現代性這一已困擾了西方知識界一百多年的難題。如此看來,作為一場運動的浪漫主義雖已成歷史,但其對現代性的審美批判精神卻早已內化在世紀和世紀的各種主義話語中,(注:卡林內斯庫在其《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就將現代性的五個方面——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和后現代主義均溯源到浪漫主義,可為一證。參見。)從而引發(fā)人們對浪漫主義本質的永不疲倦的探索努力,以至于有人驚訝地發(fā)現“當今的文學史簡直可以和浪漫派研究劃等號”,因為“浪漫派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保ㄗⅲ簠⒁娎畈埽骸兜聡寺膳u研究》,載《外國文學評論》年第期,頁。)
那么,浪漫主義是怎樣既批判又推動了現代性的原則呢?它“對現代性問題的獨特提法”之獨特性何在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什么是現代性的問題性()。
從語義上講,所謂“現代”是相對于“古典”而言的一個時間性概念。但是,現代西方文化中的“現代性”觀念卻不僅僅指代一種時間上的歷史分期,它意味著和古典社會在思維方式和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徹底決裂和更新。在形態(tài)層面,現代現象體現為“人類有史以來在經濟制度、知識理念體系和個體一_心性結構及其相應的文化制度方面發(fā)生的全方位秩序重排,它體現為一個極富偶在性的歷史過程,迄今還不能說這一過程已經停止!保ㄗⅲ簞⑿鳎骸冬F代性社會理論序論》,頁。)顯然,在這一轉型和重構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新的規(guī)范的確立,因為只有以新規(guī)范取代舊規(guī)范,才能從理念上為現代性秩序重排找到一個具有合法性的理論基點。
那么,確立現代性之合法性的新規(guī)范是什么呢?哈貝馬斯對這一問題作出了這樣的解答,他說:
現代性不再從另一個時代的模式里去尋求自己的定位標準,而是從自身中創(chuàng)立規(guī)范。現代性就是毫無例外地返顧自身。(注:ü)
這就是說,和古典社會訴諸于超驗的理念、上帝、神祗等外在的統(tǒng)攝性法則不同,現代性賴以立身的規(guī)范就是它自身,也就是黑格爾所強調的人的主體性。哈貝馬斯指出,黑格爾實際上是第一位抓住現代性問題本質的哲學家,他(黑格爾)首次將現代性的自我確認()即主體性當作哲學的基本問題予以對待,并認為在現代性之中,z-教生活、國家形態(tài)、社會結構以及科學、道德和藝術均是主體性原則的轉換和表現形式,這終于導致了世紀末科學、道德、藝術三大領域的分化與獨立。這樣,以主體性為規(guī)范的現代性終于確立起來了,然而這一確立的過程卻是漫長的,它經歷了科學哲學領域和藝術審美領域兩度激烈的“古今之爭”()。
“古今之爭”發(fā)生在世紀到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后來又擴展到德國。對于親現代派人士()而言,這場論爭的目標就是要在哲學、自然科學、美學等各個領域內徹底否定中世紀經院哲學乃至古希臘、古羅馬傳統(tǒng)之不可逾越的權威地位,以發(fā)展、進步()的觀點證明今人勝過古人,并以此確立現代性的自我確認性。圣-埃夫里蒙()斷然指出:“亞 ……(未完,全文共12640字,當前僅顯示300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現代性:浪漫主義研究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