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生存效用整體性原理與新古典框架中的剝削理論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勞動價值論出發(fā)假設了剝削的存在,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不存在剝削,以羅默為代表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基于新古典經濟學建立的一般剝削理論認為剝削是基于生產資料占有的差異,并不是基于對生產過程中無酬勞動的占有。本文提出生存效用整體性原理,在此基礎上,證明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剝削的存在性,而且也解釋道義經濟的機制,以更好理解剝削發(fā)生的機制與條件。
關鍵詞:生存效用整體性 剝削 道義經濟
剝削論題幾乎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剝削問題的原生領域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收入分配,因而直接牽涉到經濟學研究。剝削意味著分配的不公正,因而涉及到倫理學領域;進而影響社會力量格局的變化與社會問題的產生,因此也涉及到倫理學領域。馬克思主義以剝削為判斷政治合法性的標準,因此,“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他的政治理論賴以產生的基礎!保≧oemer,1982 b:7)而且,剝削考驗著公共善及其實現(xiàn)問題,因此,也就牽涉到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研究領域。因此,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弗里德曼、諾齊克)即使不同意剝削的存在性,但仍然會認真對待這一問題。
本文由以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相關文獻的評論,第二部分是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86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1933/1961:234):“如果一個生產要素是按小于它的邊際純生產力的價格雇傭的,該生產要素就遭到剝削!绷_賓遜夫人(1933/1961:234)認為,產生剝削的根本原因是勞動供給或商品需求缺乏完全彈性。在完全競爭的均衡狀態(tài)下,收入在資本與勞動之間根據(jù)邊際生產力原則,其所有者分別取得的報酬等于它們各自的邊際產品價值,因此,所謂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是不存在的。典型的說法是弗里德曼——“每個人獲得了他所生產的東西!保ǜダ锏侣1976/1994:259)羅賓遜夫人(1933/1961:235)也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剝削永遠不會發(fā)生。劍橋學派的庇古(Pigou,1920)和羅賓遜夫人(Robinson,1933/1961)分別從壟斷與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出發(fā),廠商由于在產品市場與勞動市場上居于壟斷地位,而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低于他對生產的貢獻。顯然這有悖于馬克思的原意,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劃分法,馬克思所考察的也是他所處的時代是_競爭的資本主義(也就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而不是他過世之后出現(xiàn)的壟斷資本主義。
以羅默(Roemer,1982)為代表的分析馬克思主義以合作博奕理論形式化地定義了剝削,一個行為者聯(lián)合是被剝削的,另一個一個行為者聯(lián)合(的補集)稱作是剝削者,當且僅當以下條件成立:
“(1)如果我們可以構設一個假想的可行選擇方案,使得在其中比當前環(huán)境下改善;
(2)在這一選擇方案中,另一個一個行為者聯(lián)合(的補集)將比當前環(huán)境下更糟!
正是依據(jù)這一形式化的定義,羅默(Roemer,1982b)要突破馬克思僅闡述的資本主義剝削,試圖建立一個超越各種具體剝削形式的一般化的剝削理論,這個基于新古典經濟學建立的一般剝削理論認為剝削是基于生產資料占有的差異,并不是基于對生產過程中無酬勞動的占有。那么按照羅默的剝削理論,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剝削。這樣的理論結果一方面違背了羅默的初衷——羅默自己就清楚表明:“每一個經濟_或社會形態(tài)都存在著不平等,但不是所有的不平等可以看作是剝削。”(Roemer,1982a:89;1982b:194);另一方面,由于剝削是不平等的——以羅默(Roemer,1982a:89;1982b:194)的話來說——“毫無疑問的是,剝削的概念總是以某種方式涉及到不平等!痹俑鶕(jù)羅默的推論——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剝削,這樣剝削就是不平等;那么剝削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概念就是不必要的,[1 Roemer(1985)認為剝削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是一個多余的概念,因為:(一)對勞動的剝削并不是資本主義利潤和積累的基礎;(二)剝削實質上是最初財產的不平等,因此與其討論剝削還不如直接考察生產資料的不平等,而且,考察財產所有的不平等比研究剝削跟容易;(三)由于積累欲的差異,可能形成偏好閑暇的窮人剝削偏好積累的富人,因此剝削理論并不能正確判斷誰是不公正的受害者。]1顯然,這樣的邏輯結果是自相矛盾的。
霍奇森(Geoff Hodgson,1982)從馬克思的《資本論》中關于生產過程中勞動與勞動力的區(qū)別獲得靈感,否認了新古典經濟學中所暗含的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完全對稱性,認為資本與勞動之間是不對稱的,因為工人是在一個規(guī)定得不完全的合同中工作,工人承認資本家的權力,履行合同中沒有完全講清楚數(shù)量的勞動。依據(jù)霍奇森的思路,如果資本家對工人采納計件工資制,就沒有剝削了——因為這時候資本家與工人合同中不存在沒有完全講清楚數(shù)量的勞動,資本與勞動之間是對稱的。如果是計件工資制,只是以產品市場替換了要素市場,那么企業(yè)的結構依然存在(張五常,1983),但這時卻不存在剝削。這樣的解釋難以令人滿意。
在研究路徑上,本文承繼馬克思的主張:剝削是“通過純經濟途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2)產生的,要“用純粹經濟學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243)來解釋。本文接受新古典經濟學對剝削的定義,并對它進行合理的改進,將從生存效用整體性原理出發(fā),在論證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也就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剝削的存在性;并將以這同一模型來研究道義經濟的機制,以更好理解剝削發(fā)生的機制與條件。
二、生存效用整體性原理
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構成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基礎。本文所研究的生存效用整體性原理不同于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但二者互補。
所謂生存效用整體性或生存效用不可分性是指,如果對于任何個人而言,需要一定單位數(shù)量的物質才能保證生存,那么對于來說,、是等效的,當、均小于,即使。舉例言之,如果 ……(未完,全文共10173字,當前僅顯示242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生存效用整體性原理與新古典框架中的剝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