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引言
二、文獻綜述
(一)微觀效率
(二)宏觀效率
(三)對經濟效率變動原因的探討
(四)文獻評論
三、理論分析和相關假說
(一)地方政府競爭與中國經濟增長
(二)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效率的相關命題
四、實證分析框架
(一)實證分析框架
(二)變量設計與數據描述
3、控制變量(1)市場化(Market)
五、計量分析結果
(一)地方政府競爭與政府支出效率
(二)地方政府競爭與資本配置效率
(三)地方政府競爭與全要素生產率
(四)地方政府競爭與能源消耗
六、結論和政策建議
3、同樣,預算外收支競爭和基礎設施競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不利
……
論文:地方政府競爭提高了經濟效率么?——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
摘要:“為增長而競爭”成為近年來人們解釋“中國之謎”的新視角,同時有效解構了超越“東亞奇跡”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內涵。本文沿用地方政府競爭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效率進行解讀。通過對政府支出效率、投入產出彈性、全要素生產率等多維度的度量和測算,我們發(fā)現(xiàn)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經濟的效率在逐步提升。實證結果顯示,政府支出效率與政府支出結構相關,行政管理費的過高支出不利于政府支出效率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資競爭并沒有提高資本-產出彈性系數和ICOR;同樣,制度和基礎設施競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應不明顯。總體而言,地方政府競爭對經濟效率的提升貢獻要弱于市場化、金融發(fā)展等的因素。
關鍵詞:地方政府競爭 經濟效率 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9.8%的增長速度引起世人關注,中國現(xiàn)象被稱之為“中國奇跡”。2003年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周期,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平均在兩位數。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回落到9.1%;在一攬子政策推動下,2009年中國經濟逐步復蘇,上半年經濟增長7.1%,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中的亮點。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高宏觀成本的特征同時被人們關注,經濟發(fā)展的高資源消耗和對生態(tài)的破壞成為發(fā)展的詬病。如果經濟的發(fā)展沒有伴隨著效率的提升,最終將難以擺脫有限資源的約束。
由于中國經濟發(fā)展呈現(xiàn)出東南亞經濟奇跡中“發(fā)展型政府”的特征,人們把中國奇跡當作東亞經驗的翻版,在中國走過3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認為經濟的收斂不可避免。然而,中國的經濟增長有著自己的特征,經濟發(fā)展中的“三高”(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的現(xiàn)狀尚未改變,仍具備高速增長的基礎。區(qū)域經濟中產業(yè)集聚和產業(yè)轉移意味著市場力量在不斷擴
……(新文秘網http://m.120pk.cn省略129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數考察分行業(yè)的效率變化情況。他們發(fā)現(xiàn),不同行業(yè)間效率的變異系數在縮小,意味著市場競爭帶來效率的趨同;分地區(qū)看,東部地區(qū)企業(yè)效率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區(qū);分隸屬層次來看,行政邊緣的企業(yè)效率要高于中央、省、市、縣的效率;分所有制來看,外資企業(yè)的效率要高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yè)。[2]
(二)宏觀效率
宏觀上,經濟效率在文獻中通常用資本-產出比來度量�,F(xiàn)有文獻對宏觀經濟效率的考察大都采用增長因素分解,按照索羅模型的分析框架,將經濟增長歸結為要素投入和效率改進兩方面的因素;或者采用非參數的方法(DEA),把經濟效率分為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和總的TFP三部分。從結論上來看,現(xiàn)有文獻大都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效率不明顯,要素投入帶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征。鄭毓盛、李崇高(2003)將中國宏觀技術效率分為省內技術效率、產出結構的配置效率以及省際要素配置效率等三個方面,通過DEA方法對1978-2000年以來分省效率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得出技術效率的提升大于結構效率提升的結論。[3] 黎德福、陳宗勝(2006)把經濟增長中的效率提升分解成為人力資本積累、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和凈效率的提高。[4] 與以上研究不同,呂冰洋(2008)考察的重點為資本積累的動態(tài)效率,亦即儲蓄是否與最優(yōu)增長中的儲蓄水平相一致,他通過對分省資本邊際生產率的分析,認為資本邊際生產率大于經濟增長率,因而是動態(tài)有效的。不過,他同時也注意到,1990年代以后動態(tài)效率下降的事實,只是在2004年以后略微上升,這個結論在AMSZ(Abel etc)準則下并沒有太大差異。[5]
宏觀經濟效率的另外一條線索是分析投資效率。對投資效率的度量通常用增量資本產出比(ICOR)和資本配置效率。前者反映資本在生產過程被有效利用的程度;后者反映作為稀缺資源的資本是否配置在能夠產生最高回報的行業(yè)。樊瀟彥(2005)[6] 對宏觀投資效率重新界定,她運用CES總量生產函數來研究中國分地區(qū)的投資效率,發(fā)現(xiàn)投資效率與經濟發(fā)達程度正相關。韓立巖(2002[7] 、2005[8] )沿用Wugler的方法,通過計算投資利潤的彈性系數,對分行業(yè)的資本配置效率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的資本配置效率并不高。
(三)對經濟效率變動原因的探討
從文獻上看,人們對微觀和宏觀效率的刻畫描述之后,也試圖需找經濟效率變動背后的原因。沈坤榮、付文杰(2004)關注中國經濟發(fā)展中要素擴張帶來的粗放型增長,從金融發(fā)展的視角探討投資效率和宏觀經濟波動的關系,通過對資本形成質量和投資效率指標的構建,建立金融發(fā)展和經濟增長、投資效率的分析框架,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金融發(fā)展和投資效率弱相關。[9] 與之對應,張軍、金煜(2005)考察金融深化和生產率的內在聯(lián)系,在構建金融發(fā)展的基礎上,該研究發(fā)現(xiàn)金融發(fā)展與生產率的正向關系,同時,他們發(fā)現(xiàn)政府支出可以改善經濟效率,然而對
銀行的干預卻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10] 對于處于轉型中的中國而言,研究政府和經濟效率的關系同樣是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史宇鵬、周黎安(2007)以計劃單列市為觀察對象,研究發(fā)現(xiàn),分權提高了計劃單列市的經濟效率。[11] 政府支出效率低下通常成為人們批判的詬病。因此對效率的評價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軟預算約束的限制,因此政府的經濟行為對經濟效率的提高不利,這一命題在陳詩一、張軍(2008)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他們發(fā)現(xiàn),1980年以來的部分時間,中國省級政府支出的效率都不高,分稅制改革以來,中部和西部地區(qū)政府支出效率略有提升,中部不明顯。[12] 李青原、陳曉(2008)研究政府保護和行業(yè)資本配置效率的關系,發(fā)現(xiàn)國有化程度越高,資本的配置效率越低。[13]
(四)文獻評論
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的回顧,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對經濟效率的不同理解和刻畫,得出的結論也大不相同,并且,對造成經濟效率變動原因的分析也相差較大。因此,缺乏對不同角度衡量的經濟效率的比較,同時缺乏對引起經濟效率變動的政治經濟學原因的探討。由于中國經濟改革的過程是一個政府主導的過程,因此政府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不容忽視。從邏輯上看,金融發(fā)展和經濟效率的關系有個隱含的前提,金融發(fā)展的推動力量是外生的。事實上,中國金融制度變遷的過程同樣是一個政府主導的過程。因此,我們仍然回到政府的視角。近年來人們已經認識到地方政府競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但是對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效率關系的關注仍顯不足。所以,我們從政府競爭的視角來探討經濟效率的變動,并對不同角度度量的經濟效率進行比較研究。
三、理論分析和相關假說
(一)地方政府競爭與中國經濟增長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實際上是一個分權過程。分權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于分權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中央和地方僵化的關系。從
財政的角度來看,分權改革表現(xiàn)為財政制度的演變,亦即從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大一統(tǒng)向賦予地方自主權的制度進行演變。這一演變經歷了財政包干到分稅制的過渡。在分稅制改革之前,分灶吃飯和收入留成制度雖然優(yōu)于大一統(tǒng)的計劃經濟_,但是地方政府的剩余索取權并不完備。因此,地方政府為了做小基數,藏匿信息,隱瞞收入導致中央的財政收入積貧積弱。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結束了中央財政拮據的局面,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雙贏。分稅制改革雖然加大了中央財政在全部財政收入中的比例,但是提高了地方政府的邊際留成率,從而強化了地方政府的剩余索取權。再加上中央是在自身財政危機的情況下推行財政改革,因而,地方不可能普遍地從中央那里得到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就轉而發(fā)展本地經濟,以尋求財政資源。
盡管分權改革帶來的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巨大變化,然而分權改革不足以解釋全部。因為20世紀下半葉之后,在分權理論的指引下,多數國家都進行了中央向地方的分權改革,然而最終的經濟績效卻大不相同,其原因在于人們僅僅關注了分權改革,忽視了實施分權國家的政治結構。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政治集權和經濟分權的結合,中央政府利用計劃經濟_的慣性實現(xiàn)對地方官員的控制,通過相對績效考核的錦標賽(周黎安,2004)[14] ,在地方官員之間建立了政府間競爭市場,推動地方政府參與轄區(qū)內經濟發(fā)展。
從政績考核的關系來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實際上轉變?yōu)橐环N委托代理的關系,只不過不同于一般企業(yè)的單任務委托代理關系,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是一種多任務委托代理關系。在多任務模型中,委托人提高對代理人任一任務的激勵強度將引發(fā)代理人努力程度的重新分配,從而影響其他考核任務的完成�;仡櫢母镩_放的歷程,在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標上,大致經歷了從“經濟建設為中心”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轉變,盡管如此,對經濟增長考核的權重在所有考核目標中仍然是重中之重。就具體目標的權重而言,績效考核與一定時期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緊密相關,中央政府的 ……(未完,全文共20146字,當前僅顯示362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地方政府競爭提高了經濟效率么?——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